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文教内参!
文教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就业指导 > 正文

新乡工程学院:以“三融六创—生成性”打造课堂教学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11-02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作者:佚名

  新乡工程学院始终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罗艳娟中国语言文学名师工作室”课程创新团队为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对本科教育课程进行创新探索,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构筑“三融六创—生成性”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聚焦“三融”教学理念

  

  “罗艳娟中国语言文学名师工作室”课程创新团队针对教学痛点难点,对《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进行创新。教学团队通过融合“新文科”建设和OBE教育理念、融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融合“金课”标准的“三融”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对课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创新建设,直击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实践培养不足的痛点,翻转传统课堂的“教”与“学”,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课堂参与度,形成全新的混合式生成性教学模式。

  

  二、突出“六创”教学设计

  

  创设“S-M-A-R-T”课程目标。学校结合《汉字与中国文化》的教学实际,按照师范专业认证课程目标“三挂钩”的原则,制定明确性(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成(Attainable)、可检验(Reviewed)、时效性(Timed)的课程目标,为课堂教学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创合“五融入”教学内容。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在文字学、文化学的基础上融入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知识,拓宽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打造课程的高阶性;融入“中国大学MOOC”“国家智慧教学平台”“汉典文化传播”“字从遇见你”“汉字解密”“甲骨文小程序”等丰富有趣的网络课程资源,体现课堂的创新性;融入最新的汉字与文化前沿学术研究成果,体现课堂的时代性和前沿性;融入《中国文化辑录》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环节教学设计,提升课程的挑战度。融入“五味”课程思政元素,让课堂充满“历史味”“文化味”“文学味”“审美味”“艺术味”,实现课程思政的“五味”目标。

  

  创构“六模块”课堂教学环节。学校以OBE理念为指导,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统领,融合5E、BOPPPS、ADDIE等教学模式,结合课堂实际,构筑了兴趣导入、问题探究、精彩讲解、内容总结、课堂测试、拓展延伸的“六模块”教学环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发力,共筑课堂教学新模式。

  

  创用“多维度”混合式教学方法。课程团队根据生成性课堂的教学要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沉浸式体验法、任务驱动法、PBL、TBL等多维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结合不同专题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翻转课堂、雨课堂、人工智能AI课堂等智慧教学模式,和学生有效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和课堂参与度。

  

  创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案例分析、课堂展示、非标准化评价等。课程采用雨课堂智慧教学数据捕捉学生的动态学情,强调学生的参与互动和持续产出,实现过程性考核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创立“三位一体”的反馈机制。课程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磨课、访谈等方式开展专家评课、同行磨课、学生议课的“三位一体”的反馈机制,及时改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堂的满意度。

  

  三、挖掘“生成性”育人课堂

  

  学校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潜力,注重课堂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授课方式,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实现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课程创新团队的多门课程历年教学效果优秀率为100%,被学生评为全校最受欢迎的课程,获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门、河南省专创融合示范课程1门、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获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创新大赛新文科副高组二等奖,获批省级教改项目6项,指导学生在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竞赛、河南省诗词大赛、河南省汉字大赛等比赛中均获得了优异成绩。

  

  (新乡工程学院 供稿)

  


原文链接:http://jyt.henan.gov.cn/2024/10-31/308048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内参 w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010-56020798 15301041151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wjzxwang@tom.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