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文教内参!
文教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视点 > 正文

聚焦“双减”:各有绝招! 四川这些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值得点赞

发布时间:2021-10-25 来源: 四川省教育厅 作者:佚名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相关政策,四川各地各校多方面发力,深化中小学课后服务,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雅安市芦山县:打造“挖掘汉代文化,传承汉风汉魂”的课后服务课程

  一是汉书坊。组建汉书工作坊,了解汉字发展演变过程,认识汉代著名书法家,学习书法;了解汉代历史和典故,了解汉代乐府、汉赋等文学形式,学习颂唱汉乐府诗歌、优秀汉赋。坊下设毛笔书法小组、汉乐府诵读小组,每周周一至周五午间还设置了书法练习时间,落实书法教师专项指导。

  二是汉艺坊。汉艺工作坊与县文体旅局协作,将“王晖石棺”、“芦山东汉石刻”等汉风遗存作为学校汉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了解汉代石刻文化和汉代工艺成就,学习使用汉代绘画和雕刻技法制作汉砖拓印、石刻印记,学习古法造纸等。

  三是汉风坊。坚持蹴鞠、投壶、抛足、国术等汉风运动“强健体魄,强健精神”育人目的组建汉风工作坊,成立汉风运动小组,开展足球、踢毽子、武术等体育活动,由君子六艺中的“射”艺展开活动,组织蹴鞠、投壶等古典游戏,既强身健体,又寓教于乐深化学生对汉代文化的认识。汉风工作坊还自主编创的毽子操,并在各班级和学校大课间推广,成效显著。

  四是汉舞坊。汉舞工作坊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汉代儒家思想中的礼仪教化,学习汉代礼仪、汉代蜀人的打击乐器、汉唐舞蹈等。

  眉山市东坡区:打造“一中心、一库、一平台、一团”课程服务体系

  组建学校课后服务管理中心,整合社会资源链接校外专业人士,吸纳青年科技人才、专业院校教师、专业院团会员、“非遗”传承人等共计80多人,征集大学生和家长特长志愿者等200多人,组建学校“1+N”课后服务导师库。结合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通过互联网打造选课平台,提供了30门课程供每个年级学生选择。定期举行家长公开日和社团汇报展示活动,由家长代表组成课后服务评价团,收集意见,改进完善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和管理。目前,全区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3%以上,家长满意度98%以上。

  达州市通川区:构建“2+x”课后服务内容体系

  “2”指为困难学生补习辅导答疑、为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X”指各校结合办学特色,积极开展多门兴趣课程或社团活动。利用“请进来”的方式,融合社会家长资源,邀请医生、警察、专业教师等各行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实现课程立体化,如通川区七小学校民乐社团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聘请优秀专业教师,让各种器乐在学校课后服务课堂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带领学生“走出去”,开展多样态的拓展活动、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场景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将课后服务与劳动教育结合,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眉山市彭山区:建构课后服务“3+”体系

  “大课+小课”,每天两节40分钟的大课用于学生学业完成和兴趣培养;每天一节15分钟经典课用于唱经典歌曲、诵经典诗词、赏析经典字画、讲四史故事;每天10分钟的劳动课用于学生完成校内认领的环卫“责任田”。

  “作业完成+兴趣培养”,每天一节作业完成课,对个别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答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拓展,做到学生书面作业不出校。每天一节兴趣培养课,一班一特色、一师一特技、一生一特长,开设兴趣培训大项48个。

  “校内+校外”,灵活用好校内场地师资资源,采用教师走教、学生走班模式,流水式使用校内图书馆、微机室、各类功能用房和运动场馆。创新利用学校食堂、医务室、心理健康室开设厨艺、保健等特色课程。协调12个社区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同时聘请校外专业特长辅导员、家长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292人。全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率100%,教师参与率100%,学生参与率95%,家长满意率达99%,实现课后服务零投诉、高质量,学生参与校外学科培训人数下降至10%以内。

  乐山市井研县:构建三个“+”课后服务内容体系

  井研县通过“总校+分校”模式,由青少年服务中心作为“总校”,统筹全县课后服务费用的10%用于支持偏远、薄弱和小规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全县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达100%,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约2.2万人,参与率超过99%。

  县教育局将课后服务质量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全县课后服务费用的40.5%用于参与课后服务人员的工作量考评,40.5%用于课后服务绩效考评,充分调动起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鼓励开展好体育、美育、科创、劳动实践等社团活动,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特长,成立了艺术、体育、科创、球类、棋类、农场耕作等各类社团近300个,培育了研城小学农民画、东林小学竹编、磨池小学农耕等一批优秀的课后服务特色项目。

  盐道街小学:坚持“一育融五育”,构建课后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课程“适融”。“适融”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以服务为核心,设有三种课程模式:基础服务课程、拓展服务课程、实践服务课程。

  二是落实课程实践。以自主学习、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路径进行创新,开设了大团体指导式社团学习。其中“一育融五育”理念下的跨学科和超学科(校社间)项目式学习以“场景联动”展开,学生社区人员一起在课后服务时段,实地调查老旧院落实情,共同制定改造方案,并与教师商讨具体的实施计划,最终完成改造项目。

  三是提升课程质量。实施“课课巡、日日结、周周评”,管理员根据《五维考核表》,从组织、坐姿、质量等五个维度考评并做好一日小结。目前,已经通过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善创秀”定期展示学生们课后服务课程的学习过程。

  绵阳市高新区火炬实验小学:构建“1+3+3”模式的课后服务体系

  “1个中心”,即在现有的课程研发中心基础上扩展成立了课程质量监测中心。“3种模式”,即自主学习模式、课程项目化模式、网上志愿填报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开展“固本+培优”作业指导,学科老师协同班主任进班答疑解惑,为学生在校扎实完成各科作业提供了时间。

  课程项目化模式以乐课、魔课、彩课三大课程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课程体系支撑,乐课以艺体特长类、演讲戏剧类、人文底蕴积淀类、哲学启蒙类等为主开展项目化学习;魔课以综合实践类、创客教育类、Stem+为主开展探究性、主题式学习;彩课以亲子生活类、课外研学类为主开展实践类学习。

  网上志愿填报模式提供“必修+选修”订单式课程列表,打通学生“兴趣+特长”个性发展的通道。

  “3种设立”,即设立作业协调员,加强作业统筹管理,大幅降低学生作业量;设立“作业超市”,由学生自主选择,实现作业分层;设立作业监督员,加强作业管理监督,确保作业管理取得实效。

  遂宁市安居区:实行“5+2”模式

  开学以来,安居区各中小学就正式开启课后服务,实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周一至周五开展课后服务,从下午放学后开始,每天至少开展约2课时。

  安居一小,学校开设了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六个大类,100余个不同种类的社团。

  除了素质拓展形式多,课后服务质量优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有力保障。在安居二小四年级的教室里,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课后阅读,巩固当天所学内容。

  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构建“1+X”课后服务体系

  学校采用分校区、分时段、分年级,采取走班式、个性化选择优秀教师和学生喜欢内容。开启家校共育模式,开展“学校搭舞台、家长上讲台”的家校共育模式,大力实施“三式融合”(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教育,每周五下午第1节课邀请家长轮流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传授生活技能,开阔学生眼界。

  成都市实验小学:创立课后服务质保中心

  课后服务质保中心协助教师进行课程设定,推进教学目标,对课堂进行追踪、研究、总结、评价。为检验课程效果,质保中心通过目标评价、探索评价、阶段评价、成果评价、访谈评价和数据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对课后服课程进行全面评价,在后期实施与探索中不断改进与提升。

  眉山青神县学道街小学: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校一方面优化作业管理,严控作业总量,让学生拥有充裕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和课外实践。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已组建社团70余个,课后服务项目基本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此外,每月还开设主题活动,如基地实践月、苗苗艺术节、科普活动月等。

  蓬溪县蓬溪实验小学:充分发挥足球、书法等特色课程资源优势

  蓬溪实验小学将“双减”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所有教师均签订了《落实“双减”工作教师承诺书》。学校课后服务管理上下足功夫,充分发挥足球、书法等特色课程资源优势,增设了演讲、机器人、创新实验等特色课程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东湖中学:课后延时活动,融通课程齐开展

  融通课程是东湖中学校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国家“双减”政策而进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科融通、社会融通、自然融通、生命融通、美学融通、生活融通课程的开展,开启了东湖学子的学习新时代,丰富了东湖学子的课外延时服务活动。

  蜀龙学校:依托校本特色,打造多彩课程

  学校秉承“和合共进养正求真”的办学理念,围绕“人文与语言、科学与技术、思维与益智、品行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以社团活动和兴趣课为抓手,精心打造电脑兴趣绘画、创客(机器人)、超轻黏土等26个社团活动,以及STEAM、生物实验与实践等50余门兴趣课程。

  新都西航小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保证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

  学校周二、周四下午第一节延时服务时间,全校进行兴趣走班活动。安排9名教师开展科学、音乐、美术等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新都兴乐路小学:推行“乐学”课程

  在课后服务方面,学校结合“乐见不一样的你”的办学理念,推行“乐学”课程,课程设置分别为:兴·乐学——乐娃作业不回家;兴·乐长——多元拓展促成长;兴·乐活——社团兴趣扬个性。


原文链接:http://edu.sc.gov.cn/scedu/c100494/2021/10/21/65d1f49d51c54edaa71394fca6cda96b.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内参 w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010-56020798 15301041151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wjzxwang@tom.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