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移植”空间结构体系——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罗尧治团队
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杭州奥体中心的大莲花……这些气势恢宏的地标性建筑有一个共性特点,都属于大跨度、大空间、大面积为特征的现代空间结构。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罗尧治教授团队,历经30年产学研联合攻关,研发了刚性、柔性与刚柔性系列空间结构新形式,建立了张力结构、网格结构与可展结构分析理论,研发了先进试验装备、制造工艺与施工工法,广泛应用于机场、高铁、会展、能源等领域及国家科学工程。
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团队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大量计算工作。为此罗尧治当起了“程序员”,研发出了一套空间结构设计软件MST。后来,MST软件不断地迭代更新,只要输入一串参数,就能自动建模。直到现在,这套“30多岁”的软件仍然是应用最广的空间结构专业软件。
进入新世纪,中国建筑行业迎来大发展,呼唤着空间结构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2007年兴修曹娥江大闸,按照传统的方案是做成梁板结构的平面受力体系,罗尧治团队却创新性地把空间结构体系“移植”过来,设计成了仿鱼的双拱形空间桁架结构闸门,仅在闸门的用钢量上就节省了1600万元,同时还解决了涌潮造成的结构疲劳和泥沙淤积问题。
空间结构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新型节点形式,过去是根据不同工程项目的不同节点形式定制不同的加载反力装置,而做完试验后,相应的反力装置也就报废了。为此团队首创了球形全方位加载装置,就像一个“通用模板”,可以满足空间全方位、10个加载点的试验需求。这套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试验装备,可以降低试验成本50%以上,提高效率4倍以上。
世博轴、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国家大剧院……空间结构工程中的一个个核心难题得以解决。与此同时,团队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空间网架结构技术标准,创办了我国该领域唯一的科技期刊《空间结构》。
最近10年,中国空间结构科技开始领跑世界,不少“中国方案”就是出自该团队的手笔。目前,应用该技术的工程遍布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项目逾千个,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中国标准走到了国外。
在FAST项目中,团队承担了反射面背架结构加工与拼装核心任务,解决了20万个球节点、55万根杆件、4450片单元精密制造难题,实现了空间网格结构高精度的“中国制造”。
42项国家科研项目、32项“第一”或“最大”的工程应用、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和行业特等奖1项……一个团队30年的辛勤耕耘,带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原文链接:http://jyt.zj.gov.cn/art/2021/11/4/art_1532836_5891822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
2024-11-25广西:做好近视防控工...
2024-11-23省教育厅举办2023...
2024-11-23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
2024-11-23巴中市平梁小学:以“...
2024-11-23接地气,很实用!广东...
2024-11-23克州教育系统多措并举...
2024-11-23关于广东省第二批普通...
2024-11-23中国日报点赞沈阳理工...
2024-11-23
热门资讯
襄阳市老年大学:大疫...
2020-07-17中国传媒大学音创未来...
2020-04-14海峡头条荣获福建省电...
2020-04-14IBIE国际商务形象...
2020-04-14汇聚校友力量 聚合发...
2020-04-14点亮心灵的希望之火 ...
2020-04-14在职硕士,博士真的不...
2020-04-14连续三年参加金砖盛会...
2020-04-14外教约翰·刘易斯(J...
2020-04-14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