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省内唯一“双减”试点城市——南通怎么试
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国家 “双减”政策 发布后,南通与北京、上海等成为全国首批9个试点城市,也是江苏省内唯一试点。8月27日,南通正式发布实施意见。作为教育名城,全面实行“双减”的南通,再次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南通为全国探路。“双减”给南通,带来怎样的变化?南通版的“双减”,怎么减?南通又如何在“双减”同时,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
“双减”落地,变了啥?
9月7日晚,记者驱车来到南通,本来约定采访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郭局长在电话里说:“明天你们还是先实地看看吧。”在教育局长的建议下,记者用一天时间实地感受“双减”政策实施后的南通教育“表情”。
8日早上7:30,南通市城中小学校门前,陆续迎来一双双轻盈跃动的脚步。距离校门约50米处,一辆电瓶车刚刚挺稳,一年级学生顾宸莱两手一撑,从后座上轻松跃下,一路小跑小跳奔向校园。记者发现,鼓鼓囊囊的书包一个也不见了,更没有沉重的拉杆箱等“重装备”,每个人手中只有一只小巧的拎袋。
记者打开顾宸莱的手拎袋,里面只有一只水杯、一个魔方,课本、作业全部不见踪影。“都在课桌里躺着呢!”南通市城中小学校长沈蓉解开疑惑。按照南通教育部门要求,每天放学后面对全校学生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作业都会在学校完成,书包不用再带回家,孩子们每天都能‘轻装’上阵了。”
学生甩掉沉甸甸的书包,是南通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后的最为明显的变化。
上学不带书包,放学不带作业。下午4时,往常的放学时间。记者来到五里树小学,这是崇川区北端的小学。走进校园,课后延时服务已经开始。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们正在忙着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动作快的学生已开始看课外书。每个班级都有两名老师在岗,面对面指导学生。随着作业辅导进入尾声,整个校园也变得热闹起来,歌声、乐器声和运动场的欢笑此起彼伏。
“双减”第一周,南通校园明显变化:100%小学开展“5+2”课后服务、100%初中提供夜自习服务,参加课后服务及夜自习服务的学生数超过52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96.58%,参加课后服务及夜自习服务的教师数3.8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97.39%。
晚上8点,崇川区中南世纪花城小区。石海军推开家门,发现儿子已摆好棋盘准备“开战”。孩子从校门进家门,丢下饭碗,就要进入另一个“课堂”。全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奶奶负责做饭,爷爷负责接送,妈妈负责洗漱。“我就一直陪做作业,做完还要批改签字,有时要到晚上11点。”“双减”后,家庭作业没了,全家的身心压力明显缓解,与孩子关系愈发融洽。“告别繁忙的课外补习,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周末,准备带着孩子去植物园。”
“双减”,南通怎么减?
南通“教育表情”的变化,背后是“双减”的精准落地。南通“双减”,怎么减?9702字的文件“双减”工作《实施意见》,就是南通“双减”试点的“路线图”。
南通“双减”计划分三步走。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课后服务,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全面禁止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学科类校外培训等。一年内,健全、落实具有南通特色的“四精四必”作业规范,小学开展工作日“5+2”课后服务,初中提供工作日晚自习服务;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3年内,“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课堂“教足教好、学足学好”走在全国前列,社会教育焦虑明显缓解。
从全国300多个地级市中脱颖而出,被中办、国办选作试点,南通深感责任重大。南通市委书记王晖介绍,市委市政府一月内,召集全市30多个部门召开20多次专题研究会,对30条举措反复“过堂”。除工作路线图外,还形成11部门工作意见,共20个工作方案。
仔细梳理这些文字,字里行间看得见南通探索的脚步。
南通压减作业量,严禁变相给家长布置作业,以减少学业负担;推行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等等。在答好“必答题”基础上,根据中央部署,作为试点城市,南通聚焦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统筹校内外教育资源和监管资金,先行先试。
晚上9点多,南通高新区小学门外,曾经门庭若市的“教培一条街”变得有些清冷。“不到一周时间,就有38家校外教培机构自己关门,办理了注销手续。”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全中介绍,“双减”,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是重中之重。目前,南通仅教育部门审批的教培机构就有765家,将全部重新登记审核,绝大部分将面临关门或者转行。
“将来,校外培训机构的一举一动都将实时监控。”朱全中介绍,所有培训机构都装上控设备,接入南通“双减”大数据管理平台,实行24小时监管,一旦违规组织学科类培训,自动“报警”。
不仅如此,南通“试点”还走出了另一个探路步伐。南通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张翊翔如今多了一个新身份——全省首位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处长。张翊翔说,按照每两万名学生配一名监管人员的比例,南通有了一支40人的专门队伍,全部纳入编制。“这40名人员,专干一件事,监管校外培训机构。”
“双减”各地都在推进,如何迅速抓出成效,抓到点子上是关键。郭毅浩说,南通抓住四个节点,即开学“第一天”“开学第一周”“开学第一月”“第一学期”。“双减”全面实行只有一周,但效果已然显现。所有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开始重新登记核查,优质网络课程已经上线,亲子矛盾、家长教育支出和相应精力负担明显减轻。
今后,在南通正常开办的培训机构,培训费用将由银行等第三方机构托管,开设预收费专用账户,预收费账户与自有资金账户分账管理,以从根本上解决家长与培训机构发生资金纠纷,引发社会矛盾。
“减”出的焦虑,怎么化解?
“老师,这道题我弄懂啦,您看对不对?”8日下午5点半,南通市新区学校,五(1)班学生罗翰成捧着作业请值班老师刘晓艳批改。在他身后,三五名孩子正排着队等候。“面批作业已成为老师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刘晓艳告诉记者。
“我们力争每天各科作业的面批率达20%左右。”张翊翔介绍,南通要求所有老师做到“四精四必”,即作业管理“精选、精练、精批、精讲”“有练必躬、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这意味着,让学生练的,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发给学生做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收上来;收上来的作业必须及时批阅;批阅的作业必须认真讲评。”
“如果说减负是治标,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就是治本。或者说,校外是治标,校内是治本!”郭毅浩介绍,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实施意见中,没有将“压减作业总量”放在第一部分,而是直接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作为开篇第一条,将推动教师在课内“教足教好”、学生在课内“学足学好”,确保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优良课率达到90%以上。
大刀阔斧地“减”,最大的底气,是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新学期伊始,地处主城区边缘、仅有4年办学历史的崇川初级中学的学生欣喜发现,南通名校田家炳中学的教科室主任张弛成了他们的新老师。“一位名师可以带出一群名师。”崇川初级中学校长吴琳介绍,崇川初中将整个备课组作为“命运共同体”考核,推动特级教师与年轻教师深度融合。近两年已有14名年轻教师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跃居市区前列。
在学校学足学好,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对于减轻学业负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也源于校与校、班与班之间的差距。通过实行校长和名优教师交流轮岗、组建区域教学联盟建设等举措,南通集中力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该市的规划中,崇川初级中学这样的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每年将增加30所左右。同时放大李吉林、李庾南等本土教育名家示范作用,培育“1115”教师队伍——1万名骨干教师、1000名卓越教师、100名教育家型教师、50名领航校长,努力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名校、遇名师。
课堂“吃不饱”的孩子,怎么办?在家里,找到名师。
“老师,我想问下游玩作文怎么写?”新学期第一个周末,海门学生周语彤没有去校外培训班,而是通过“线上答疑”平台提问。视频对面,海门区优秀教育工作者、通源小学教师唐娟耐心作答。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南通在全国率先推出“线上答疑”平台和“名师空中课堂”,所有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课堂实录上传,并组织名师为孩子们线上答疑。上线首个周末,两大平台总登录量近4万人次,16万人点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焱 陈明 徐超 贲腾
【记者手记】
一条微信和教育局长的“双减”期待
在南通采访时,教育局副局长朱全中手机响了。朱全中说:“有一个朋友发了条微信,说现在‘双减’了,家长解放了,我可以天天出去喝酒‘掼蛋’了。”讲完后,这位中学校长出身的副局长轻叹一口气。
南通“双减”试点,社会关注。这条微信,真是一个适时的提醒。记者在采访中接触了不少家长,发现“双减”后,一些家长呈现两种不同的情绪。一是教育焦虑,总感觉自己孩子吃亏,输在起跑线上;另一个就是全部交给学校,自我解放。
“双减”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仅靠学校就能解决的,必须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部分学生 “偷跑”“抢跑”,必然导致焦虑情绪蔓延,形成一人站立、全体起立的“剧场效应”。“双减”,需要家长,老师、培训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协同减负”。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回归教育本质”。“双减”之后,孩子们有了大量课余时间,这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家长将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同样会使“双减”效果大打折扣。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双减”工作所针对的,正是这个首要问题。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对推进“双减”工作所下的决心之大、所采取政策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朱副局长说,“双减”之后,家长要承担的角色和任务,需要认真思考。这意味着给了家长更多支配孩子的时间,家庭教育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家长要学会陪伴成长,在共度“亲子时光”中,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亲情中理性规划孩子未来。
“双减”后,家长做什么,是另一篇需要做好的文章。
编辑: 王甜
来源:交汇点 2021年9月10日
原文链接: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1/9/13/art_57810_10012246.html
最新加入
广西:做好近视防控工...
2024-11-23省教育厅举办2023...
2024-11-23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
2024-11-23巴中市平梁小学:以“...
2024-11-23接地气,很实用!广东...
2024-11-23克州教育系统多措并举...
2024-11-23关于广东省第二批普通...
2024-11-23中国日报点赞沈阳理工...
2024-11-23自治区教育厅关于20...
2024-11-23
热门资讯
襄阳市老年大学:大疫...
2020-07-17中国传媒大学音创未来...
2020-04-14海峡头条荣获福建省电...
2020-04-14IBIE国际商务形象...
2020-04-14汇聚校友力量 聚合发...
2020-04-14点亮心灵的希望之火 ...
2020-04-14在职硕士,博士真的不...
2020-04-14连续三年参加金砖盛会...
2020-04-14外教约翰·刘易斯(J...
2020-04-14李强会见意大利总统马...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