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大学加快构建“1433”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重庆科技大学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决策部署,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加快构建“1433”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优化顶层设计,以产出导向凝聚师生思想共识。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召开全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出台了《关于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强化产出导向“主线”和持续改进机制“底线”的内涵认识,促进师生对产出导向理念的理解与认同。二是强化认证理念。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评估、工程认证专业持续改进检查等手段持续推进认识深化,明确了各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支撑关系,建立起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质量评价改进机制。三是加强价值塑造。印发《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实施全程全员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在专业引导、学业指导、能力培养等方面提供指导,实现德育和智育融通培养。四是编制质量标准。对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编制工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对接国家发布的专业质量标准,编制非工科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明确了质量关键环节的实施、评价、改进要求和资源配置标准。
二、构建“四大体系”,以价值导向夯实人才培养底座。一是重构课程体系。聚焦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一体化设置课程体系,将行业最新技术成果和前沿发展动态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把课程思政和安全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对教师实施教材编写专项资助计划,推进高水平校企合作,全面重构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学校共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重庆市一流课程89门。二是升级资源平台体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将“工厂搬进学校”,建成基于现场工程环境又高于现场实践教学功能的石油、冶金类专业全尺寸设备和全生产流程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全流程工业模拟仿真系统和冶炼全流程工业模拟仿真系统,同时建有SPOC平台,实施课程资源网络化,汇聚3000余门课程资源,有力地支持了教学模式改革。三是优化双创教育体系。通过构建“三面向、五结合、五途径、三层次”的“3553”双创教育体系,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细化到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交互推进、有机融合。坚持实施“万千百十”双创育人工程,构建“一专一赛、一生一赛”机制,每年单列预算,组织学生开展6类192项学科专业竞赛,全面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学校连续三轮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前200。四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人才培养价值贡献为核心的年度考核体系和绩效体系,解决“重量轻质”问题;设立教学保障性绩效、教学竞争性绩效和激励性绩效,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的“指挥棒”问题;设置“教学综合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职称申报基本条件;将为本科生授课作为基本要求,教学建设及成果纳入专任教师岗位聘任考核。通过上述改革,充分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健全“三大机制”,以持续改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完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自主研发与教务系统集成的课程质量评价信息平台,构建起全程支持过程考核、达成分析与持续改进的信息化系统,全过程保障了教师授课计划、登录成绩、分析达成、改进措施的信息化录入、审核和督查,有效保障了持续改进机制的闭环管理。二是优化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建立校院系两级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全覆盖开展毕业生发展情况和就业情况等的调查分析。学校负责开展毕业5年左右毕业生、毕业1年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就业质量等第三方抽样调查,学院负责所有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和就业情况调查分析,为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三是健全社会评价机制。通过走访企业、电话调研、定期需求论证等途径,针对用人单位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和毕业生培养目标实现情况评价,确保了培养目标定期校准、课程体系持续完善、教学内容迭代更新和支撑条件持续完善。三大机制的有效运转,助推学校14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1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学校连续两轮获批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
四、实施“三化工程”,以多元方式推动教师队伍转型。一是大力实施青年教师队伍“工程化”工程。优先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将双师队伍建设情况纳入二级学院(部)年度考核,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制度化;出台《教师轮训管理办法》,要求专任教师每年至少完成20学时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全力推动教师队伍“博士化”工程。实施优秀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出台《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奖励办法》,鼓励中青年教师提升学位,助推学校师资队伍博士学位比例的整体提升。截至2024年7月,学校专任教师博士比例接近50%。三是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工程。优先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依托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产教融合项目等平台,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和访学研修,拓宽教师国际化学术视野和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目前,学校具有海外经历的专任教师占比超过33%。
原文链接:http://jw.cq.gov.cn/zwxx_209/bmdt/gxxx/202408/t20240802_1345875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广西:做好近视防控工...
2024-11-23省教育厅举办2023...
2024-11-23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
2024-11-23巴中市平梁小学:以“...
2024-11-23接地气,很实用!广东...
2024-11-23克州教育系统多措并举...
2024-11-23关于广东省第二批普通...
2024-11-23中国日报点赞沈阳理工...
2024-11-23自治区教育厅关于20...
2024-11-23
热门资讯
2019年中国在线健...
2020-04-212019年中国小语种...
2020-04-142019年山东省中小...
2020-04-142019年中国第三方...
2020-04-142020年四川省最好...
2020-04-212020年中国各线城...
2020-04-212020年山西省最好...
2020-04-212019年中国博物馆...
2020-04-142020年湖南省最好...
2020-04-212019年中国功能性...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