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以“五个聚焦”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创新发展
重庆理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多措并举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聚焦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建强新时代“大思政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协同、全校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体系。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带头讲授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在开学、毕业典礼,五四表彰等重要活动讲“大思政课”。出台《重庆理工大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健全完善“四个课堂联动”的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等具体举措。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必修课程体系,积极运用重庆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校史资源,凝练了“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的学校特色文化内核,并将其融入“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开设“四史”“红岩精神”等系列选修课,进一步筑牢课堂“主渠道”。作为“重庆市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牵头高校,发挥重庆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积极推进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示范点建设。大力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经验,与中小学“结对”共建,共享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展集体备课、师资培训、思政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合作。充分利用学校教育部高校场馆育人项目汽车科技馆、纳米时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重点科研平台,组织大中小学生感悟先进制造技术魅力,激发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实现各类课程、不同学段、多种资源和地区的协同联动。
聚焦传承弘扬红岩精神,打造红色育人“大思政课”。坚持从供给侧视角探究红岩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实践路径,在构建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论中开辟新的教学思路,倾力擦亮立德树人的红色政治底色。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进行战略合作,联合建设校内“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系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成为校内师生开展入职入学入党“第一课”的重要阵地,先后获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重庆市“大思政课”文化育人典型案例一等奖,累计接待校内外师生参观研学共4万余人次。组织学校专家学者围绕红岩精神开展有组织的理论阐释工作,先后在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系列有关红岩精神的理论阐释文章,出版《余祖胜烈士文集》等研究成果。构建“六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每年组织学生赴延安、井冈山、遵义等革命圣地开展党的精神谱系实践研学,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沉浸式教学替代灌输式教学。打造“红岩文化月”文化品牌,开展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红色革命诗歌朗诵、红色经典电影赏析会等活动,先后编排原创话剧《余祖胜》《红色的岩》、舞台剧《黎明的召唤》《士继门》,原创情景剧《我的信仰必修课》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获评重庆市“一校一社一品”十佳学生社团思政类品牌项目。
聚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用好产学研用“大思政课”。坚持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多链融合,为国家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庆市课程思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牵头编写《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体现科学家精神的鲜活实践成就和先进事迹作为课程思政素材,融入学生的价值塑造,培养学生使命情怀、担当精神。深入推进“一院一品”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建设共同体,探索“盐溶于水式”教学方法,形成“思政课+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挖掘学校80余年的办学历史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心无旁骛、潜心专研的科技工作者故事,打造了一批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业特聘教师共同参与的“科学家精神”“红芯工程师”“中国汽车文化”系列课程思政重点课程,获批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6项、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0门。积极探索跨学科专业、产教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送”到有“枪炮声”的地方,先后与中国通用集团、广汽集团等200余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人才,开办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教改班、会计学ACCA、CIMA教改实验班,将产业链、创新空间打造为育人课堂,激发学生投身行业、献身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近年来,学校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摘金夺银,获得国家级A类学科竞赛二等奖以上奖项300余项,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聚焦拓宽实践育人渠道,构建社会实践“大思政课”。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先后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建川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共建思政教学实践基地,深入开展“三下乡”“返家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志愿服务活动,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用育人活动作教案,将思政教育与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先后组建了“士继先锋”“红芯”宣讲团等具有重理工特质的青年志愿服务团队走进乡村、社区开展理论微宣讲,用青年声音传递青年力量,累计开展宣讲100余场,覆盖听众2万余人次,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联动,引领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积极邀请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抗疫英雄、大国工匠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汇聚育人“大能量”,激励青年学子从先进事迹中汲取榜样力量,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抱负。依托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打造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引导青年学子紧扣国家之需、社会之需投身创新创造,涌现出一批积极投身国防军工领域、奔赴西部的优秀毕业生。
聚焦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讲好新时代网上“大思政课”。紧扣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重大主题,精准把握青年用网习惯,“报网微屏端”立体矩阵融合发力,将“小屏幕”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开设教育专栏、打造网络思政平台,先后推出“红色云课堂”思政微课,上线《海上丝绸之路》《绘画里的中国:走进大师与经典》《探寻中国茶:一片树叶的传奇之旅》系列慕课,让学生乐意听、主动学、记得牢。巧用“网言网语”打造网络思政精品,积极利用互联网策划开展具有重理工辨识度的思政教育活动,大力打造“红色青年根据地”“我的信仰必修课”网络文化品牌,持续推出“大学生网络文化季”“重理工师说”“616与理有约”等品牌活动,鼓励和引导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作品,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渝论·青年说”重庆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等网络文化赛事中取得佳绩,连续多年获评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优秀校网通站。以数字赋能提升服务师生、校友能力,“接诉即办”诉求反映平台,把师生网络留言当“家书”,及时回应解决师生困难诉求;“网上办事大厅”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维修申报、事务查询、校友预约返校等贴近师生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学校先后获评《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优秀应用案例、“智慧高校数字化转型杰出奖”。
原文链接:http://jw.cq.gov.cn/zwxx_209/bmdt/gxxx/202405/t20240508_1318500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广西:做好近视防控工...
2024-11-23省教育厅举办2023...
2024-11-23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
2024-11-23巴中市平梁小学:以“...
2024-11-23接地气,很实用!广东...
2024-11-23克州教育系统多措并举...
2024-11-23关于广东省第二批普通...
2024-11-23中国日报点赞沈阳理工...
2024-11-23自治区教育厅关于20...
2024-11-23
热门资讯
2019年中国在线健...
2020-04-212019年中国小语种...
2020-04-142019年山东省中小...
2020-04-142019年中国第三方...
2020-04-142020年四川省最好...
2020-04-212020年中国各线城...
2020-04-212020年山西省最好...
2020-04-212019年中国博物馆...
2020-04-142020年湖南省最好...
2020-04-212019年中国功能性...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