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道,教民为要。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扶贫写就历史奇迹之后,教育如何进一步实现“富口袋”,又将如何实现“富脑袋”?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如何让教育更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言献策。
教育,斩断穷根富口袋
从云南大山到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的领奖台,从家庭拮据的农村小伙到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教练,是技能为杨金龙铺就了成长成才的阶梯。
“职业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和生活。”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不仅亲身经历,也看到同乡、学生“学好一门技术,找到好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每年都要到天津大学定点帮扶的甘肃宕昌县,为当地带去培训资源和先进技术。聚焦人才培育,天津大学为宕昌县党政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等提供远程教育培训,累计培训1.8万余人次。聚焦产业发展,学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絮凝剂精准投加技术和“振兴号”农村饮用水净化系统,让乡村居民喝上了“放心水”;研发“菌菇渣+鸡粪联合发酵技术”“EM菌扩繁技术”,不仅守护了宕昌绿水青山,还实现了产业升级。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是产业迭代升级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加速器’。”杨贤金说。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也有相似的帮扶经历。“教育助力脱贫、促进富裕,已经在学理和现实中被反复研究并证明了。”他表示,就个体而言,教育赋能个人职业发展,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就阶层而言,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畅通社会上升通道,有效防止阶层固化。就社会而言,教育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要实现共同富裕,教育必须也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8万辆,其中常州生产68万辆,每14辆就有1辆产自常州。这份新能源领域的耀眼成绩,是这座新晋的“万亿之城”的底气。
在杨德才看来,常州的发展是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证明,而科技创新必须以人才为支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发展需求,要防止新脱贫群体返贫、缩小收入差距、改善就业形势,这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赋能。”杨德才说。
“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10.93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有2.4亿人。随着人才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接下来更要实现质的提升,真正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杨德才说。
“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依靠教育。”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表示,“建设教育强国直接关系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只有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升,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落地,推进共同富裕。”
教育,人人出彩富脑袋
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许多代表委员关注到,物质生活富裕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根基,而精神生活富裕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这种精神动力,根植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沃土中。
从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到大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从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到各学段、各学科教材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修订工作全面完成……代表委员们在过去几年思政教育发生的变化中有一致的感受: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尤为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表示,学校应充分发挥凝心铸魂、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等,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撑。
这种精神动力,来源于人人出彩、各展其长的教育舞台上。
对于杨金龙来说,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走入职业教育领域,他最大的收获是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所带来的自豪感、成就感。“备赛的一年里几乎没有休假,高强度的训练也让我浑身疼痛难耐,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杨金龙说,是职业教育教给了他什么是工匠精神,自己逐渐感到了作为一名技术工人的自豪。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表示:“首先,教育可以最大化激发每个人的潜能,让人人都能拥有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其次,教育给每个人发现自己优势特长的机会,当我们提供‘五育’并举的教育资源时,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去体验、去发现,从而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社会角色,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精神动力,体现在丰富多彩、滋养心灵的教育实践中。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认为,教育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的包容性和凝聚力,使社会更加和谐。教育还可以培养、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励人们追求卓越。“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群体,精神丰富、文明程度高,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表现。”丁建宁说。
教育,促进区域更平衡
更加平衡,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加富裕和更加平衡,造就更大规模和更高比例的中等收入群体。在代表委员们看来,要打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还是要靠教育。
在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市丰都县,常年有26.5万人在外务工,因没有名校,很多孩子从小离乡求学,生源外流现象非常严重。2022年,重庆谢家湾学校与丰都县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丰都幸福小学,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全方位地输出了谢家湾学校的课程、管理和教育教学理念,家长及社会各界满意率达100%,丰都县教育的民调满意度在重庆市提升了26个位次,人口流失率降低了70%。”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告诉记者。
教育是满足老百姓基本需要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座城市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关键要素。
“当前,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不平衡依然是国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余淼杰看来,通过教育共富能够提高更广大劳动者素质,有助于劳动者到不同地区就业、创业,从而推动各区域均衡发展。
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余淼杰看到,教育共富与人的发展、地方发展之间相互作用。“我国已有4亿多人口属于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时,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也将明显扩大,达到8亿人左右。”余淼杰说,“如果有4亿人口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意味着国家GDP总量快速增长,也将有利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
丁建宁表示,当前教育资源仍存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不平衡等现象,要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在不断拓展教育公平“广度”的基础上,深化教育公平的“深度”,从点上深入推进教育精准帮扶,建立健全精准资助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要鼓励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多元技能和综合素养,促进不同群体的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为构建更加平衡的共同富裕的社会奠定基础。(记者 林焕新 董鲁皖龙)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403/t20240309_11193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教育,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下一篇:深入排查校园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最新加入
广西:做好近视防控工...
2024-11-23省教育厅举办2023...
2024-11-23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
2024-11-23巴中市平梁小学:以“...
2024-11-23接地气,很实用!广东...
2024-11-23克州教育系统多措并举...
2024-11-23关于广东省第二批普通...
2024-11-23中国日报点赞沈阳理工...
2024-11-23自治区教育厅关于20...
2024-11-23
热门资讯
襄阳市老年大学:大疫...
2020-07-17中国传媒大学音创未来...
2020-04-14海峡头条荣获福建省电...
2020-04-14IBIE国际商务形象...
2020-04-14汇聚校友力量 聚合发...
2020-04-14点亮心灵的希望之火 ...
2020-04-14在职硕士,博士真的不...
2020-04-14连续三年参加金砖盛会...
2020-04-14外教约翰·刘易斯(J...
2020-04-14李强会见意大利总统马...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