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必争拼创新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年之际,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或在田间地头抢抓农事、或在实验室里分秒必争、或在训练场上培育拔尖人才。他们的身影,是正在奏响科技创新“最强音”的生动注脚。
【微镜头·一】
科技强农春忙早
“这么冷的天还跑上来,你们简直疯了。”近日,看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郭胜利一行,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王东村副村长李效国一边帮着拿仪器,一边忍不住“责备”起来。
刚过雨水节气,长武又下起了冻雨。郭胜利一行小心翼翼地走进王东村,来到距离李效国家不远处一片占地6亩的试验田里。
“再冷也要来!”郭胜利边回应,边指导研究生将监测仪器插进有标记的地里,这里地表以下30厘米埋着玉米秸秆。
春玉米收获后秸秆如何还田一直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难题,而找到还田后秸秆快速腐解技术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去年开始,郭胜利带领团队在渭北旱塬长武县设立了冬季玉米秸秆腐解试验点,研究低温条件下不同深度秸秆腐解过程和影响因素。
在王东村另一块小麦试验田里,该校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王仕稳带着研究生正在钻探取土,查看土壤墒情,调查不同小麦品种的耐寒能力。
这两处试验田只是郭胜利、王仕稳进行科学研究的众多野外基地之一。在王东村,他们还有个“大本营”——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该站前身是1984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旱农研究基地。2023年,有100多项科研项目依托试验站开展,其中5个是“十四五”中低产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内外近300名研究生在此开展相关实验研究。
“今年立春早,天气很快就回暖,我们要提早做好春季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受冻雨影响,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副站长姬洪飞驾车带着师生走了7个小时才赶到试验站。一到站,他就开始检查气象、土壤水分温度测量设备的工作情况。
第二天,冻雨变成了洋洋洒洒的飞雪,试验站内外苍茫一片,师生们又冒雪忙碌起来。
【微镜头·二】
假期科研“不打烊”
春寒料峭,还没开学的兰州大学校园比往常安静许多。2月20日上午八点,该校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刘庆益已到达实验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实际上,刘庆益的导师、兰州大学教授唐瑜早已在实验室等候。“我们已经没有假期的概念了,基本上每天都在工作。”唐瑜说。
唐瑜主要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及稀土配位化学的研究工作。“假期人少,比较安静,能够让我更专注地处理工作。”今年寒假,唐瑜只休息了7天,其他时间几乎每天都泡在办公室和实验室里。
泡实验室是唐瑜团队的“传统”。在她课题组的实验室里,平常早上八点半,学生就已在实验室忙碌起来,有的在做实验,有的在进行测试,有的在研究文献……直到晚上十点多,学生才陆续离开实验室。
近年来,唐瑜团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稀土配合物化学基础研究和稀土功能材料应用延伸及功能开发。“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来实现稀土资源的高质化应用,将我国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研究和技术优势。”唐瑜介绍。
目前,唐瑜主导研发的稀土防伪标签已进入测试阶段,团队研发的稀土太阳能电池也正在搭建中试生产线。
这些成果让唐瑜感到喜悦和欣慰。“开发有价值的成果,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这都是支撑我向前的动力。”在唐瑜看来,科研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培养人才,“科研是人才培养的载体,高校教师做科研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学在即,她已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学期。
【微镜头·三】
寒假乐享“科技年”
近日,在电子科技大学开学之际,位于学校运动场一角的机器人队训练场内一片热火朝天。
来自9个学院的32名本科生在这里“奋战”。这个寒假,不少学生选择留校过年,争分夺秒地推进机器人的研发、测试工作,过了一个“科技味”十足的春节。
“故障率还要减少,效率还要提升!”“模块之间的连接如何更加流畅、高效?”……队伍里,这样的讨论从早到晚从不间断,每名学生都会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提出想法和方案。
“质疑、争论是常态,要让大家信服,就得拿成果说话。”潘德智是微电子专业的大二学生,也是本届机器人队的队长,“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10个月的时间里,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吴军是学校机电学院教师,也是机器人队的3名教练之一。他更多地看到了学生在训练和竞赛中的成长、蜕变。“课程解决的是基础性问题,而对课程知识运用的工程项目,能推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要感兴趣、有想法,就有实现梦想的机会和舞台。这次难得的经历,将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临床医学院大三学生、机器人队队员王雨梦说。
为了解决不同专业学生在机器人领域的学习问题,电子科技大学从2016年开始设立机器人特色实验班,配备一流师资给像王雨梦一样的学生全程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和创业机会。
“这个春节,除了紧张忙碌,更有温馨和感动。”潘德智介绍,机电专业的学生为大家设计制作了电子雪花,“在大家奋力拼搏的时候,一朵朵雪花在大家手边闪闪发光”。
【画外音】
锚定目标、争分夺秒,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也正在为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而步履不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当前,各地教育系统、各高校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以教育强国建设成效赋能高质量发展。
“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是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点任务之一,也成了各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高频句”:辽宁将优化高校布局结构,提高“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质效,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甘肃省教育厅深化推进高校产业研究院建设工作,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与创新团队,打通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瓶颈;江苏着力增强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力,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攻方向……蹄疾步稳,“先手棋”纷纷落下。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是“主力军”,既敢作,也善为。新学期开学,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创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而复旦大学则成立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全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锻造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进步的“大舞台”,高校正让他们脑海里的“灵光一现”有更多机会成为现实中的“创新一跃”。(报道组成员:记者 冯丽 尹晓军 鲁磊 王阳 通讯员 靳军 张晨曦 孔子俊)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403/t20240304_111815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启智润心担使命 培根铸魂育新人
最新加入
广西:做好近视防控工...
2024-11-23省教育厅举办2023...
2024-11-23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
2024-11-23巴中市平梁小学:以“...
2024-11-23接地气,很实用!广东...
2024-11-23克州教育系统多措并举...
2024-11-23关于广东省第二批普通...
2024-11-23中国日报点赞沈阳理工...
2024-11-23自治区教育厅关于20...
2024-11-23
热门资讯
襄阳市老年大学:大疫...
2020-07-17中国传媒大学音创未来...
2020-04-14海峡头条荣获福建省电...
2020-04-14IBIE国际商务形象...
2020-04-14汇聚校友力量 聚合发...
2020-04-14点亮心灵的希望之火 ...
2020-04-14在职硕士,博士真的不...
2020-04-14连续三年参加金砖盛会...
2020-04-14外教约翰·刘易斯(J...
2020-04-14李强会见意大利总统马...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