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文教内参!
文教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评论 > 正文

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更好服务支撑国家战略

发布时间:2023-07-26 来源: 教育部 作者:佚名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结合点,是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在实现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实现“从0到1”的源头创新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高校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聚力量进行源头创新,更好服务支撑国家战略。

  强化源头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推动高校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国家和地方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要战略领域,不断强化高校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要推动高校坚持有组织的科研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主动谋划和积极承接国家和地方基础研究重大任务,努力实现更多原创性成果突破和转化,持续增强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能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贡献高等教育力量。更大力度推动基础研究项目、平台、人才、投入、评价一体设计、一体推进。

  强化源头创新能力,需要围绕一流高校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要推动高校做强创新引擎,持续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要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构筑一个以基础研究为核心、以应用创新为支撑、以产业化发展链条为主线的科技创新生态圈。要加强平台合作,打造创新联合体,将科研人员、企业家、社会资本、运营服务团队等要素聚集在一起。要在区域内形成多领域一流科研院所集群,不断汇聚各种类型的创新型人才,并且在区域内保持社会风险投资的高度活跃。

  强化源头创新能力,要高度注重高校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人才是实现源头创新的必要条件。要引导高校继续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要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为驱动力,聚焦探索未知的科学问题开展高质量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探索科学新途径、为未来经济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强化源头创新能力,要推动高校积极通过协同创新开展高质量高层次产学研合作。一方面,要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教合作,与承接国家重大任务的院所合作,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组织有序的优势,结合科研院所在重大任务方面的组织优势,开展协同攻关并培育高校核心科技力量。另一方面,要支持高校与创新能级高的企业合作,积极拓展产业链与学科链的融合,提供产业需求导向的科技研发服务,开展产业辅导与技术合作,推动企业技术攻关,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落地。

  强化源头创新能力,要推动高校积极拓展高质量的国际科研合作。要引导高校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聚焦重大问题,加强国际联合研发与合作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要加大开放水平,促进创新要素更大范围、更便利地跨境流动,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实现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的共赢。

  强化源头创新能力,要推动高校注重创新文化的培育。高校要通过适当的政策支持、科研成果共享、科研人员的创新激励等方式,培育一种开放、包容、自由的创新文化氛围,使得尊重知识、尊重创造者成为社会的共识,同时,加强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实践,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创新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那些引发社会深刻变革的重大科技成就,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应深刻认识到,源头创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只有把“源头创新”作为一个实现科技创新的“红线关口”,才有可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的升级,不断提高国家和区域科技成果硬实力、创新辐射带动力、创新环境吸引力、新兴产业竞争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转换。(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张端鸿)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07/t20230726_10709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内参 w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010-56020798 15301041151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wjzxwang@tom.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