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渌口区积极构建“1+N”大思政课机制
近年来,株洲渌口区坚持把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教育”机制,多措并举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引领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强师资,构建“1+N”思政课讲师多元化机制。整合人力资源,组建以教师为主,“第一校长”、优秀企业家、优秀学生等各界优秀人士组成的大思政课讲师团。“1”是指学校书记、校长和各科任课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各学校书记、校长高度重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精心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带头讲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改革;各科教师精心施教,挖掘学科育人功能,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育红小学、松西子小学等学校16名书记、校长坚持新学期开讲 “思政第一课”。“N”是指除教师之外,学校“第一书记”“第一校长”、优秀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区委书记和区长等26位区级领导兼任学校“第一书记”“第一校长”,他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区情、校情,分别到渌口中学、鸿仙中学、区一中、龙船镇中心学校等36所学校为师生上思政课,到南洲小学、明德小学听评思政课17节。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青春渌口代言人”陈和平以《忠诚、热爱、坚持、干净》为题到区五中、朱亭镇中心学校等学校开展讲座,退役军人姚加良到太湖中学、淦田中学等学校为师生讲述广西边防法卡山守备部队英勇事迹,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明杨现代牧业董事长、浦湾村村支书朱守官走进朱亭镇中心学校为同学们上“开学第一课”——培诚信之根 注文化之魂,博爱志愿者联合会党支部书记张云峰到育红小学讲如何传承志愿精神。学校邀请优秀企业家、“青春渌口代言人”、 优秀学生等各界优秀人士和关心下一代工作者、志愿者等到校讲述成长故事、成才经历、成人阅历,讲国情、企情、校情,共103场。
优课程,构建“1+N”思政课视角多维化机制。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传统思政课为主,语文、历史、音乐、美术、体育、阅读等多科(课)参与的大思政课体系。“1”是指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各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政治(高中)等传统思政课,抓实“备课、上课、研讨、辅导”等环节。区教研室牵头成立区思政课中心教研组,“研、培、视、赛”四位一体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举办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教学风采竞赛。“N”是指除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和环保教育、防艾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教师100%上大思政课的制度,探索建立100%课程上思政课教学模式。语文、历史、音乐、美术、体育、阅读等学科在落实学科育人目标外,充分挖掘整合学科育人资源,每学期集中开展音乐思政课、美术思政课等“**思政课”专题课展示,让思想教育巧妙发生。南阳桥中学、津口中学、青龙湾小学等多所学校积极开展项目化学习之大思政课实施策略研究。全区征集大思政课程案例,收到语文思政课案例90余篇,数学思政课案例50余篇,其他学科思政课案例200余篇,“河长制”、“林长制”等生态环保教育和学校主题队会案例116篇。举办《美好教育 一“渌”高歌》合唱比赛,唱红歌、颂党恩,激发渌口青少年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立志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拓阵地,构建“1+N”思政课场所多样化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以校内为主,到工厂、田间、博物馆等地点上大思政课的教育场所。“1”是指校园,是育人主阵地。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改进教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从“没有生命”和“干巴巴”的思政课转变为“活生生”和“有滋有味”的思政课。校内各类专题教育活动主题鲜明,形式丰富多彩。青龙湾小学建队日活动,用音乐讲述党史,用歌声礼赞党恩。松西子小学坚持“红色歌曲天天唱”“红色故事人人讲”常态化活动。区关工委、区教育局共同组织开展党史教育巡回宣讲进校园活动18场次。“N”是指开展校外教育活动的工厂、博物馆等场地。因地制宜,因课施策,积极探索将课堂搬出教室,设在博物馆、企业、法院等,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杨得志红军小学学生到得志公园当志愿讲解员,讲述杨得志将军戎马一生的故事。区一中、区五中等学校3000多名学生到韶山开展红色研学,感受红色之魂,点燃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全区初中毕业生、高二学生4000多人到中车株机、洁宇日化等企业开展“看家乡制造 建创业新城”的工业研学活动,感受工业之力,点亮学生心中崇尚创新能力及大国匠心的“火种”。结合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向田间、山上、林中,到松西子柑橘小镇、利达茶园、中国工程院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渌口试验示范基地、王十万黄辣椒繁殖培育示范基地,感受乡村之美,点播学生爱家乡的山和水之执子之心。
原文链接:http://jyt.hunan.gov.cn/jyt/sjyt/xxgk/jykx/jyqkzk/202311/t20231108_3181734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我区2025年普通高...
2024-11-26关于对南宁市西乡塘开...
2024-11-26广东省基础教育集团化...
2024-11-26关于广东省2024年...
2024-11-26关于2024年全国青...
2024-11-26关于2024年广东省...
2024-11-26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2...
2024-11-26关于国家语言文字关键...
2024-11-26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更改...
2024-11-26
热门资讯
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画...
2024-11-25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
2024-11-23创新与技能点亮未来人...
2024-11-23为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
2024-11-16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
2024-11-16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1-12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
2024-11-09工程类博士获取学位新...
2024-11-09瞄准解决当前制约国家...
2024-11-02以评价改革牵引卓越工...
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