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文教内参!
文教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视点 > 正文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发布时间:2022-05-30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作者:佚名

  为聚焦省委省政府“十大战略”,助力“五个强市”建设,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为载体,不断强化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技能培训,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明确定位,打造专业特色

  

  对接产业办专业。学院紧密围绕许昌“633”产业发展布局和中原电气谷人才需求,对接区域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电力电子、智能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及现代康养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了以人工智能、电力电子和装备智造产业类专业为核心,康养护理服务类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集群,涵盖了装备制造、能源动力与材料、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交通运输等11个专业大类。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其中近70%的中职毕业生和4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选择在许昌就业,78.5%的高职毕业生选择在河南省内就业;70%以上毕业生实现初次就业职业与专业基本吻合,专业对口率稳定在80%左右。

  

  狠抓大赛提质量。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将技能大赛中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入课程标准,将大赛评价标准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与教学考评标准结合,依托校内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培训选拔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智慧新能源等28个实训中心,探索出集“单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训体系。

  

  打造品牌创特色。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瞄准“立足许昌、面向河南、辐射全国的一流电气紧缺人才摇篮和基地”这一战略目标,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双高工程”建设项目,创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通过在“工学一体、岗位练兵、大赛检验、证书考核”方面的实践探索,不断提升专业师资水平、实训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许昌电气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大量优秀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深化协同育人

  

  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大力推行“企业高工进课堂、在校学生下工厂、校企双师联合培养、入学就业一体贯通”,通过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践课程、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专业建设方向、联合编写校本专业课教材等形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精准聚焦。学院先后与北方汽车教育集团等11家单位开展合作办学,与中原电气谷等产业园区共建技能人才供给基地,与森源电气、黄河旋风、远东传动轴等许昌重点企业合作开展新职工岗前培训,为合作企业招收适应期短、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推动产业学院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引领等功能深度融合,实现了将真实工作环境与虚拟教学环境交互利用、将各方人才培养环境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学院依托校内实训基地自主造血功能,变传统实训中心为综合生产加工中心,通过与睿辰机器人公司、中国高科集团、碧桂园集团等企业联合建设机器人产业学院、生态产业(无废城市)学院等产业学院,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顶岗实习基地,探索构建起教学、设计、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创新发展链条。

  

  共创技术革新平台。主动对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需求,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产线升级、成果转化等服务活动,着力解决企业技术领域岗位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学院通过与许继集团、中锋智能装备集团等企业联合成立由教授、高级工程师组成的专家型教学、科研和咨询团队,先后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培育岗位技术能手上千人,为企业实现节能增效提供了有效助益。

  

  三、多维培训,助力技能振兴

  

  积极开展“1+X”试点。学院先后申报了光伏电站运维、数控车铣加工、Web前端开发、财务共享服务、幼儿照护等13个职业技能证书试点项目,通过深化“书证融通”、提高培养质量、拓展就业本领,实现了全日制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培训并举、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创新。

  

  广泛开展技能鉴定培训。学院紧密结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依托校内国家级技能鉴定所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先后设置了16个技能鉴定专业,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近百期,开展电工、焊工、钳工、车工、汽修、保育员等工种技术等级培训及鉴定5000余人次,开展多层次新型学徒制培训、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GYB/SYB等社会培训上万人次,开展继续教育学历提升3000余人次,为许昌适龄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 供稿)

  


原文链接:http://jyt.henan.gov.cn/2022/05-27/245696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内参 w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010-56020798 15301041151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wjzxwang@tom.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