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文教内参!
文教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评论 > 正文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2-01-15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未来15年特别是这5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攻坚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深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建设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讲,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的体系。那么,这个体系的根本指向、关键内容和重要发力点是哪些方面呢?

  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协同育人体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贯穿其中的根本逻辑,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到“高校立身之本”再到“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立德树人的认识前所未有,对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的“四为服务”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我们要从教育的三个维度来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意义。这就是,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体现了教育的规律,彰显了教育的根本价值。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三个层面畅通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一是构建宏观育人体系,就是从教育整体而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我们要有这样的大教育观。二是构建中观育人体系,就是对学校教育而言,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协同育人。在学校,立德树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参与。要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加强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三是构建微观育人体系,就是从个人施教而言,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从神形兼备、师生兼顾、内外兼修、德法兼治、软硬兼抓五个方面做起,使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

  夯实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历经900余年的革故鼎新,人才培养作为其最核心的功能,始终未曾动摇。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在推进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不能仅仅从发展规模和项目量化上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考量其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的贡献。高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单纯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也不在于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而在于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在于高校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

  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体制机制不灵活、不畅通是束缚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塑造的根本原因。要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着力点,重点推进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教育目标上,要更加注重“导向”;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更新”;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互动”;在教学管理上,要更加体现“灵活”。二是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的发展资源和育人资源,实现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三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教育过程,其功能在于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力,激发其创新创业兴趣,点燃其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与推进产业迭代升级紧密结合,与助力教育开放紧密结合。四是深化质量保障机制改革。着力构建约束激励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教学水平长效提升机制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打造以服务需求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体系建设关系到学校发展根基,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科建设要强化服务国家需求。要静下心来研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不是在设置新学科时,总在想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要把落实国家标准作为学科建设的底线要求,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设置、调整的前提条件。实质上,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满足学科设置条件,符合其建设规律,确保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从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需求”。

  学科建设要坚持有选择性地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强,关键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从根本上讲,学科建设要固本强基、交叉融合、择优培育,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带动、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同样,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重在质量和特色,绝不仅仅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拼。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竞争力。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的学校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也就是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有自身办学层次类型上的一流。办学实力整体强、拥有多个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要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抓紧建设;办学实力有基础、若干学科有水平的大学,要瞄准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重点建设;办学实力有待加强、学科水平有待提高的大学,可以瞄准自身特色,聚焦办学优势,在探索“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上寻求突破。

  健全以高素质专业化为标准的教师发展体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关键是提升教师素质能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成为“大先生”。实际上,就是要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要求,努力做立德树人的能者、引领社会风尚的行者。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重点培养一批、大胆使用一批、及早储备一批”的建设思路,及早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一是要围绕学科集聚人才,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不能脱离学科盲目引进。二是要集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有学科穿透力的领军人才,而不是一般的普通人才。三是要及早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放手培养、大胆使用,让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历练成长,不能论资排辈。四是要注意把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关,注重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尤其是对师德师风的考量,不能泥沙俱下,不做甄别和筛选。

  教师队伍建设还要特别注意“三为主”原则——以学科为主体,学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引进什么样的人才,不能单凭名声和“帽子”来引进;以学院为主责,倡导“学院办大学”,而不是传统的“大学办学院”,学院要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授的作用,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意见,担负起人才集聚的重要责任;以学校为主导,学校主要管师德、管结构、管政策,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同时,既要鼓励“全能冠军”,又要支持“单项冠军”,尤其要注重学科团队建设,由“钓鱼式个体”向“捕鱼式团队”转型。

  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

  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确立一流标准。在这个问题上,要着眼世界一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大学的成功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坐标系,同台竞技,不“自说自话”,不做井底之蛙;要着力中国特色,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不“自娱自乐”,不东施效颦。具体来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要坚持四个标准:一是培养一流人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标准;二是产出一流成果,把对国家社会贡献度和国内外公认度作为重要考量;三是发挥一流影响,把形成的重大影响力作为最高评价;四是办好一流本科,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基。

  教育评价既有国际公认的标准,也有适合本国实践的特色体系。构建新的教育评价机制,要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不要仅仅围着一些大学排行榜和一些指标体系转,更不要只在这里面找“兴奋点”,而看不到“发力点”。特别要强调破立结合、以立促破。我们说的“破五唯”,破的是“唯一”,而不是完全不要,关键要从实际出发,凸显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的实际贡献,彰显其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大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色,其自身评价体系关键要能够反映其在培养一代又一代为国解难、为国分忧、为国尽责人才上的卓越贡献,能够反映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突破,能够反映其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能够反映其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大情怀。

  畅通以合作共享为基础的教育开放体系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正面临着“发展中的挑战”“打压中的突破”“开放中的博弈”等复杂局面,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压力、新挑战。在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教育交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远远超过了教育本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文化、关键在教育。我们要认清大势,保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打造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升级版。

  在新的对外开放形势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要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应对全球共同威胁和挑战。要坚持有选择地“请进来”,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力;要坚持有章法地“走出去”,争取与国外高等教育多对话、多来往,有进有出、相得益彰,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扩大对外影响力;要坚持有目标地“深参与”,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治理,深度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价标准、规则等的制定和重大议题研究,在教育合作中提升国家形象,深化国际融合力。为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要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以畅通国内国际教育循环为着力点,拓宽发展空间,统筹推进国家布局的“四点一线一面”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充分体现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使命、格局与担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杜玉波)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201/t20220110_5934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内参 w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010-56020798 15301041151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wjzxwang@tom.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