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文教内参!
文教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在线访谈 > 正文

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⑤

发布时间:2024-05-18 来源: 广东省教育厅 作者:佚名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鼓励各地各校探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开展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介绍各地各校教育评价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华南师范大学:

  评建一体 三化融合

  构建支撑一流师范大学

  高质量发展的学科评价体系

  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之基,是有效牵引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华南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坚持评建一体,突出质量导向,以标准差异化、主体多样化、方式综合化,提升学科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着力构建支撑一流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学科评价体系。

  图片

  一、主要做法

  学校紧扣学科评价标准、主体、方式三个关键环节,持续优化学科评价导向并将其融入学科建设过程,有力引导学科参建单位主动对标需求、高标建设,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一)坚持发展与需求相结合,落实评价标准差异化。在评价标准上,学校对照《总体方案》要求,区分学科建设基础和学科类型,以差异化引导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有效发挥评价指挥棒的积极效应。将以往传统的“基础存量”为主的学科评价模式转变为侧重“按需发展”模式,有意识地带动学科聚焦学校事业发展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基于学科提升计划明确的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发展等四个层次,学校依照层次差异,为建设基础好的拟定更高的建设任务,评价指标则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亟需的高显示度指标为重心,引导高峰优势学科实现关键突破和重大原始理论创新。对于仍待发展提升的学科,则转为以夯实基础、巩固优势、补足短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科优先完成基础性建设和发展性难题,补齐学校学科水平上台阶的“最后一块拼图”。

  (二)探索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力求评价主体多样化。在评价主体上,积极拓展学科评价主体,实现学科与党政职能部门、政府及主管部门、社会第三方组织、专家学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借助学校二级单位目标绩效考核、高端代表性成果奖励等方式,搭建由学科和党政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校内自主评价体系。以年度评定的方式,保证了学科评价结果的动态化和过程化,其中,二级单位目标绩效考核自2018年启动以来至今已连续开展四轮,高端代表性成果奖励办法于2022年发布实施,两者均已形成良好的校内协同模式与工作共识。针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科和基础学科亟待长效培育的客观情况,充分借助校外资源及各方力量,融入行政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同行评价、政府评价与社会评价的融合,将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等结果纳入学科建设成效评定考量范畴,辅以学校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建设中期校外专家进校评议等形式,做好同行评价,科学公开评价学科建设成效,给予排名不占优但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学科、特色学科更大发展空间,使学校高峰优势学科、特色潜力学科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同向而行。

  图片

  (三)推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综合化。在评价方式上,全面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的要求,跳出单纯依靠学科排名的传统思维,杜绝以往简单粗暴、依量定绩的惯有评价范式,深入推进“破五唯”,根据不同学科类型特征,探索形成了以量化评价为辅、质性评价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化评价方式。定量评价层面,保留了学科评估体系基于不同维度量的统计方式,实现客观数据可视、可纵横向对比,为多学科比较、跨校比较提供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同时,进一步突出重大成果占比与权重,做到“有所取舍”和“明确侧重”,从“量”的要求浅层维度上升为对“质”和“需”的更高层次,引导学科瞄准国家、地区和学校事业发展亟需深入攻坚。定性评价层面,积极引入专家学者力量进行同行评议,并在立德树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板块给予学科更大自主阐发空间,允许学科就相关典型做法、先进经验、重大成果与理论创新等标志性成果进行自主评价,创造条件挖掘学科潜在的战略性、前沿性突破。

  二、工作成效

  评建一体、三化融合的学科评价体系,多方位提升了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贡献度与核心指标达成度,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在规模、质量、成效、影响力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一)彰显特色,学科建设有亮度。学科评价体系坚持以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立足自身,谋划长远,激活了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优势潜能,充分保障了师范特色提亮计划、学科提升计划等学科建设管理体制的稳步实施,促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在多举措合力助推之下,学校实现了巩固学科优势与焕发学科亮色的“双丰收”,学校物理学再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稳居全国前列,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马院。

  (二)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有精度。学科评价体系着力引导学校统筹优化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的问题。在此推动下,学校努力打造以广州校区为主体、佛山校区和汕尾校区为两翼的一校三区四校园办学格局。广州校区立足广州、面向全国,以文理基础学科和应用社会科学为主;佛山校区立足佛山、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以信息类新工科为主;汕尾校区立足汕尾、面向粤东地区,以教师教育学科和应用学科新兴增长点为主。经过一段时间探索,校区各有重点的办学特色更鲜明、共建共融的办学格局更稳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更充沛。

  图片

  (三)锚定一流,学科培育有效度。学科评价体系正面回应了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对此,学校以“减”“增”“调”“特”为总体思路,统筹做好以精简学科规模、增强学科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动态调整学科层次、凝练学科特色为关键环节的“攀高峰、建高原、筑高地”的一流学科培育工作,推动物理学、心理学等高峰优势学科增进战略供给能力,引领带动其他潜力学科同向共进、递次发展。面对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瞄准广东“双十”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学校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动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工作;近两年,学校自主设置危机心理与应急管理、东南亚学、教师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工程教育学等交叉学科;围绕教育与人工智能、儿童脑智发育促进及脑发育障碍、数字体育人文、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东南亚学等交叉学科方向实施长周期培育;布局建设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科技研究院、北斗研究院等若干校内二级研究院,协力推进新兴学科专业、前沿科学问题探究与现实问题优化解决一体达成,为加快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奠定必要基础。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三层、四维、五育”

  实践育人评价体系

  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工作规律,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秉承“修德强能、崇实鼎新”的校训精神,打造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三层管理、四维评价、五育一体”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

  图片

  图1 “三层、四维、五育”实践育人评价体系

  一、突出”三层”管理,构建多层次的育人进程

  按照人才培养工作规律,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统一划分成“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等三个培养层级,依据活动“课程化”的要求,规范活动的内容供给和过程性管理。其次,借鉴第一课堂课程教学模式,学院对第二课堂活动制定课程指导大纲,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形式、考核要求等三大要素,提升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另外,评价体系落实党委统领、学工部指导、团委具体落实,以及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学生骨干协同参与的工作思路,全面构建“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体系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已探索出部门联动、上下贯通、前后延续的立体化工作思路。

  二、做好“四维”评价,建立多维度的能力标准

  学院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制度:第二课堂成绩单、学生个人素质综合测评以及“机电最美大学生”评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现职业教育与校本特色元素,设有思想道德、技术技能、文艺体育、劳动志愿等四大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过程性、结果性指标。经过若干个活动的积累,学生视角下,每一名同学就有一份专属个人的活动记录清单。对照“二课”的四大模块,作为评奖评优、党团推荐重要依据的学生个人素质综合测评也对应设置四大部分,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文体素质、劳动实践能力素质等。“二课”注重普及,“综测”注重选拔,它们表述相近、规则相异、侧重不同。为秉承校训精神,融入“新时代好青年”的培养要求,每年“五四”前后,学院还会评选一批包含有“修德、强能、崇实、鼎新、担当、奋斗、体育、文艺”等八个类别的“机电最美大学生之星”,作为学生个性成长的特色评价体系,描绘出新时代机电好青年的奋进群像。

  图片

  三、实现“五育”一体,

  突显全过程的实践属性

  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全面融入“五育”。一是围绕德育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育人主体,组建党政干部、马院教师、辅导员、普通党团员教师等多元立体的育人方阵,从班团会到代表会,从青马工程到党团培训,从资助育人到国防育人,从一般到“最美”,学生由立志到立德,变成长为服务。二是围绕“智育”提供全方位的实践创新平台,充分利用职教集团资源,积极引入企业、行业资源参与各类科技竞赛的指导、项目孵化及投资转化,在竞赛实践中,学生学以致用,“科创报国”入心入脑。三是围绕“体育”开展多方面的健康身心活动,学院贯通班级体育课程与学生社团训练,体育老师、社团指导老师双重身份,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由学到练,由练到赛,从校赛到省至国家,健康身心的“体育”让运动锻炼蔚然成风。四是围绕“美育”营造有“政”味的美育实践氛围,积极整合校内教育资源,以文艺类学生社团为活动单元,积极开展各类人文活动,让美育有“政”味,让思政“美”起来。五是围绕劳动教育打造宽领域的社会实践场景,学院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社区实践,经常性组织“三下乡”、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校内外基层治理的工作实践中接受教育,在了解社情国情中让思政工作“活”起来。

  四、自研工作平台,实现全方位的成效评价

  学院自主研发实践育人项目管理系统—学谱,支撑评价体系有序高效运行。一是学生“五育”发展画像精准化。“学谱”能客观记录学生参加“二课”活动的过程,实时产生个人数据,并以“蜘蛛网”方式呈现个人绝对分值。个人画像可基于3个维度包括时间(年度/学期/所有)、模块(四个模块)、范围(班级/院系/年级),自由组合为36个排行榜,通过数据分布情况依次分区并作出“五星至一星”的相对值评价。两者相结合,令育人成效更直观。二是评奖评优管理数字化。“学谱”能实现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全流程、全过程管理,平台主动对接“思政第一课堂”教学资源,加强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和使用,做到课堂联动、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实现数字化管理,为学院了解学生成长状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决策支持。三是成效评价体现职业化。为进一步提升体系的应用价值,学院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并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通过抓取学生参与“二课”活动的行为偏好,创新性地为学生开出“管理、行政、市场、技术”等四个类型的“就业岗位星级评定报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精准思政,学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岗位要求进行自我驱动、自我完善。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

  “1+N+1”区域教育评价理论的构建与实践

  深圳市罗湖区通过建立“1+N+1”区域评价理论,形成“导航系统+诊断系统+监控系统”评价体系模型,通过广泛实践为区域评价体系建设提供了罗湖经验。

  一、主要做法

  图片

  图1 “1+N+1”区域教育评价体系的结构模型

  “1+N+1”理论核心内涵是构建“导航系统+诊断系统+监控系统”区域教育评价体系模型,包括1套区域评价指标体系、N项区域评价项目体系和1个区域监控平台体系(见图1)。主要观点有:坚持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融合创新“四个评价”,打造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体系,推进区域教育质量数据共建共享共用,避免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实现“评价助力,数据赋能”,营造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实践应用的主要做法有:

  (一)明确功能定位:回答好“为什么评价”。第一个功能是“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为评价的价值取向。第二个功能是“诊断质量状况”。将评价关键放在做好教育教学质量诊断,为开展深层次教育教学提供实证,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个功能是“服务发展指导”。注意强化评价结果有效应用,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见图2)

  图片

  图2 “1+N+1”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功能定位

  (二)建立指标体系:回答好“要评价什么”。坚持以国家评价指标体系为根本遵循,同时结合区域实际研制评价的指标体系。基本思路:一是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二是在指标内容上,设计综合指标和个性指标两个部分,综合指标为国家指标,个性指标为区域特色指标,体现共性与个性共存;三是在观测点选择上,体现关注教育重点、区域差异以及阶段发展要求,始终站在区域教育发展前沿并做好方向引领。(见图3)

  图片

  图3“1+N+1”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研制

  (三)统筹融合开展:回答好“怎么实施评价”。坚持统筹融合,在评价项目上做到化整为零、点面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做到指标统一、上下衔接,在评价组织上做到分类实施、协同推进,评价结果做到数据共享、打破壁垒。通过将评价与日常工作有效融合,突出了过程性评价,也避免了重复评价、多头评价。如,将学生学业监测、体质监测、艺术素养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统筹为“学生评价”;将教师年度考核、教学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评价等统筹为“教师评价”;将常规督导、学校绩效考核及办学水平评估等统筹为“学校评价”。

  (四)落实结果运用:回答好“怎么用好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罗湖教育智脑”的作用,做好对质量发展情况的追踪,分析建立质量发展变化的模型,总结提炼质量发展的规律,诊断把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落实教育教学改进提供参考。目前,“罗湖教育智脑”已经接入的数据有区域概况、智慧党建、信息环境、体质健康、美术素养、劳动教育、学业监测等,正在推进区域教育督导、教师培训和教师考核等数据对接。

  (五)提供机制保障:回答好“怎么保障评价”。先后建立了“督政、督学、监测”一体化工作机制、“党建+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区+校”评价共同体工作机制以及“实证+”结果有效应用工作机制等,较好的调动了内部之间、内外之间和上下之间的积极联动,为区域教育评价工作有效运行提高了有力的保障。

  二、工作成效

  (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以课题带动评价改革研究,形成了“1+N+1”区域教育评价理论,建立了区域教育评价体系模型,编著了《“1+N+1”区域基础教育监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一书。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教育测量与评价》期和核心期刊《中国教育学刊》发表,获2022年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征文一等奖,并收录《深圳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22年)》。

  (二)实践效果显著。“1+N+1”评价理论在罗湖进行了广泛实践应用,先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情况周期监测、学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评价以及义务教育学校提质增效教学专项评价中都应用了该评价理论模型,实现了区域各部门联动和数据共享,避免了重复评价、多头评价,得到了学校的理解、支持和认同,顺利地推动了区域评价工作的实施。

  (三)社会反响良好。“1+N+1”为区域以及学校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罗湖经验被深圳市委教育办《工作情况简报》专题推介,应邀为兄弟地市等作评价改革经验分享。

  


原文链接:https://edu.gd.gov.cn/jyzxnew/zxlb/gd/content/post_441563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内参 w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010-56020798 15301041151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wjzxwang@tom.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