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李清泉、全国政协委员施大宁接受中国教育报刊社融媒体访谈 写好科技创新的高校答卷
■2022两会E政录
(《中国高等教育》记者王瑶王弘扬)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如何把握大势、抢占先机,自觉担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与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共同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就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与作为展开深入探讨。
“‘四个面向’为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指明了目标方向,高校要主动作为,完善科研生态,提升科研人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最高追求。”对此,李清泉认为,需要通过优化政策与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和创造动力,力争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破解“卡脖子”问题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激发人才活力,用“最强大脑”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优化评价导向是关键。施大宁认为,评价机制创新是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最有效的手段。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破“五唯”、树新标,建强创新团队,把“揭榜挂帅”落地落实,可以更好地为科研人才松绑,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
“我们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具有高尚情操、坚定信念、心智健全的优秀人才,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李清泉将提升综合素质和具备科学家精神视作创新型人才的底色,他提出,高校要将科研优势反哺人才培养,重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与特色培养,引导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施大宁尤为重视厚植创新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深厚的创新文化不仅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终身背景和精神家园,更是重大科技突破的主要引擎。”培育、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围,需要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融入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长期浸润、久久为功,方能显现成效。
《中国高等教育》记者 王瑶 王弘扬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年3月9日 第03版
原文链接: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2/3/9/art_57810_1037125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2024-11-27福建理工大学举办20...
2024-11-27第二十三届海峡两岸大...
2024-11-272024年福建省职业...
2024-11-27广西2022年普通高...
2024-11-27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
2024-11-27汉中市南郑区召开20...
2024-11-27陕西省完成2022年...
2024-11-27教育部和自治区党委政...
2024-11-27
热门资讯
襄阳市老年大学:大疫...
2020-07-17中国传媒大学音创未来...
2020-04-14海峡头条荣获福建省电...
2020-04-14IBIE国际商务形象...
2020-04-14汇聚校友力量 聚合发...
2020-04-14点亮心灵的希望之火 ...
2020-04-14在职硕士,博士真的不...
2020-04-14连续三年参加金砖盛会...
2020-04-14外教约翰·刘易斯(J...
2020-04-14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