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文教内参!
文教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浙江教育报:青春之心“亮”起来 浙江持续发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2-04-03 来源: 浙江省教育厅 作者:佚名

  “我是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自己变灵活了!”“我是在弹尤克里里的时候找到了热情!”初入大学,被网络、游戏等占据了心灵的新生仿佛“木偶”,迷茫、无助,在周围人的帮助下,他们不断相遇、对话,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丰富人生。3月上旬,浙江中医药大学启动校心理情景剧赛前培训,在观摩学习自制剧《木偶世界的旅行》过程中,不少学生被剧中角色的心理状态变化深深触动。这部颇具代表性的剧目,在第四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上荣获一等奖。

  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浙中医大一样,近年来,我省高校持续发力,通过心理情景剧创编、心理课程开发、朋辈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在体美劳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养成健康心态。“省内高校一直十分关注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探索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省教育厅宣教处调研员丁晓表示,伴随着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推进,目前全省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并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队伍。

  打开学生“心灵窗户”

  “旷课、考试不及格,刷卡出门、食堂消费记录几乎为零。”经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识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辅导员宋晓宇关注到学生小王偏离正常画像轨迹,提示“红色预警”。他及时找了小王谈话,并请同学随时关注其动向,在确认小王有自杀倾向后,立刻启动危机应急处理程序。

  “数字赋能让我们的工作更智能高效,延长了工作手臂。”杭电学生处负责人表示,学校研发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深度分析10年来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大大提高了对心理问题学生排查研判和干预的力度。当前,结合省高校智慧思政建设,该校还将牵头打造高校“心理预警”特色场景。

  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载不动许多愁”,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发社会关注。“大学生价值观整体积极向上,00后大学生更愿意求助,关注的也多为自身的议题,希望活出自己独特的价值感和人生体验。”从业10多年来,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祝一虹累计接待咨询3000余人次,常年奋战在心理健康工作一线。在她看来,高校心理咨询需求基本稳定,但心理问题有加重趋势,部分心理问题呈现隐蔽性,这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聚焦课堂主阵地,从2011年开始,我省要求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必修,全面配置心理健康教育场地,并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体系。目前,全省95%的高校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形成校、院(系)、班、寝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高校不仅要着力源头治理,在育心育德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心理免疫力上下功夫,还要强化过程管理,通过做好咨询工作,在识别、干预上双向发力。”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杰介绍,学校打造“向日葵山谷心理服务”品牌,形成了多维度咨询服务渠道,让学生通过面谈咨询、网络咨询、朋辈咨询、邮件咨询等渠道,愿意主动寻求帮助,提高心理咨询接受度和心理问题识别率。

  从入校环节着手,我省连续10年在全省高校统一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机制,并开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在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共同努力下,2021年有效干预率超过95%。

  “中心每天12小时运转,共接听热线万余人次,成功干预高危学生上百人次。”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傅素芬说,热线不仅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照进来”,更培养了一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骨干人员。

  提升队伍“专业指数”

  前不久,我省公布首届“高校心理教师年度人物”,让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到更多关注,也让祝一虹和同行们备受鼓舞,“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是听到学生说我真的有帮到他;晚上接到求助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压力最大,却也是感觉自己最被需要的时候”。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高校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目前,全省高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00余人,师生比基本达到1∶4000的要求,82%的专职教师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过半的专职教师在岗位上工作时间超5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观念转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大。”省高校心理联盟副会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心理中心主任叶星坦言,以高职学生为例,新生中直接提出咨询需求的学生数逐年上升,学生不断增长的发展性心理需求,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带来挑战。

  为此,我省高校不断挖潜,建立起一支拥有2000多人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在省教育厅指导下,2016年,浙江大学牵头成立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联盟,推进全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开展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培训、辅导员心理助人能力培训,组织编写《辅导员心理助人理论与实务》等。

  从业3年来,作为一线辅导员,宋晓宇始终24小时开机,但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晚上他最怕接到心理健康中心的电话。今年1月,宋晓宇参加了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助人能力培训,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操训练,而通过虚拟场景,他还参与到心理助人全流程处置过程当中。“今年培训将覆盖到全校辅导员,帮助我们在一线工作中提升心理育人效果。”

  借助线上问答和场景模拟,省教育厅还组织开展了33所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心理知识考试。“以往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多数落在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身上。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上,也是希望能让管理队伍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丁晓表示,为筑牢高校心理健康防线,提高思政队伍心理助人能力,省教育厅已上线“心理助人能力认证及注册系统”,通过网络远程的方式,面向全体高校思政工作者开放,并力求在5年内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率先实现认证注册全覆盖。

  心灵守护“全链条”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浙江金融职院与就近专业医院合作,构建线上心理诊疗室,在特殊时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在线诊断、远程配药等服务。

  “越来越多的高校致力于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联动机制,为学生开通心理就医的绿色通道。”叶星说,受制于高校心理咨询师缺乏相应的资质,无法直接出具诊断等客观情况,从2005年开始,学校就探索开展医校结合,邀请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专家每周坐诊。通过专家定期出诊,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隐患,为有需求的学生开辟转介通道,实现较好预后。

  近年来,我省不断指导高校加强与卫生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目前,82%的高校与专业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建立了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其中有2所高校校医院设有精神科门诊,39所高校会邀请精神科医生来校坐诊,43所高校建立了与专科医院的绿色通道。

  不仅需要医校联动,采访中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表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更为重要。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部分家长因为怕耽误学习、影响发展,不愿意主动对接学校,甚至发生极端事件,也不愿意配合学校有效处置,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带来极大障碍。

  “心理问题的发生是一个过程,大部分带病入学的大学生,通常在初中末期到高中阶段就已经发病。”祝一虹说,本科院校诱因以学业问题居多,但家庭关系差、人际关系疏离或为深层次影响因素。如何在保证信息安全、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建立重点关心学生信息库,发挥各级专业团队在教育、咨询、危机干预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最大可能给予学生安全保护,仍需要多方支持。

  对此,陈杰也建议,加强各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通过教育部门和网信、公安等相关部门协同联动,营造良好社会教育生态,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要及时衔接和贯通,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和转递机制。此外,要加强工青妇群众工作和特殊家庭的社会帮扶工作,才能有效构建校家社协同机制。


原文链接:http://jyt.zj.gov.cn/art/2022/3/28/art_1532836_589368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教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教内参 wj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010-56020798 15301041151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wjzxwang@tom.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