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教育绚丽篇章
“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从2013年到2022年,每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对教育民生问题牵挂于心。
10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有关教育的重要讲话,犹如一盏盏明灯,为新征程上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10年间,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篇
培根铸魂 育时代新人
【原声回放】
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教育答卷】
“一张红船票,永远跟党走。”吉林省长春市东师中信实验学校的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张“红船票”。这张“红船票”将学生们带到了1921年嘉兴南湖红船上的中共一大会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现场……蕴藏百年党史的“红船票”,也引领着学生们在新时代启航新征程。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大中小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在教育教学中培根铸魂。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更加明晰。中办、国办和教育部一系列促进劳动教育的文件相继出台。音体美和劳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思政课程在不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
一时间,中小学的思政课程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通过更加生动活泼的情境设置和活动体验,潜移默化、启智润心;大学生的思政课,也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兴边富民行动”“乌兰牧骑文化下乡”,中央民族大学让学生深入30个民族自治州开展社会实践。越来越多的高校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问题,将思政课程开在了实验室、草原上、田野间、农户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教材建设正在以精湛内容打造立德树人的“铸魂工程”。
2019年秋季开学,统编三科教材实现了义务教育所有年级全覆盖。语文教材将“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并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语文知识学习融为一体;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强化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彰显红色基因;历史教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其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一系列文件的发布,教材的育人导向和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
校园活动不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要多讲传统文化,不能最后教出一批数典忘祖的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要继续加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不仅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自己也不能迷失。”
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创建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浸润到学生内心。
从东海的舟山锣鼓到西域的江格尔,从南疆的纳西古乐到北国的蒙古呼麦,各地各校深入挖掘所在区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广大青少年在版画、剪纸、面塑、醒狮等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中,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
公平与质量篇
凝心聚力 铸教育基石
【原声回放】
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教育答卷】
“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随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加快缩小。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有了更高期盼——不仅要“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党的十八大以来,“质量”一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发展高质量的教育。
凝心聚力,基础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再攀高峰。
南京科睿幼儿园园长郑梅深深感受到民办园转普之后的利好:“我园保教费原来每月2600元,转为普惠性民办园后只收1170元,中间差的1430元由南京市和鼓楼区政府补上了。每年地租约200万元,政府也直接免掉了。”
国家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取得快速发展。“入园难”“入园贵”有效缓解。与此同时,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小区配套园治理、无证园治理等专项整治工作,有力推进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2021年初,教育部连续出台了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五项管理”的5个文件。同年7月,“双减”文件印发。各地中小学纷纷为学生规划更加高效的课堂时间。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等一系列举措,也为中小学教育全面提质创设了良好环境。
“‘大学微课’让我们不断感悟、不断提升、不断成长,不仅仅是知识层面,还有意识层面。”最近几年,重庆复旦中学学生可以参加上海复旦附中的“大学微课”共享课程。通过“大学微课”,复旦大学的教授们不仅让学生们开拓了眼界,也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科学、人文的种子。
近年来,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同时,县域高中发展也因《“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出台,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双一流”建设,吹响了带动高等教育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冲锋号”。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双一流”建设高校正在努力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相关专业不断建设,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也在向纵深发展。学科建设交叉融合、择优培育,各高校和各专业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千千万万年轻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今年3月11日下午,湖南省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栽种下一棵棵小树苗。学校精心组织的“绿色春天,植树校园”活动,让孩子们成为了“绿色使者”,学会关爱地球。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留守儿童享受到了更多照顾与温暖。国家连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着力扩大特殊教育资源,落实“一人一案”教育安置政策。相关监测显示,全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5%以上。
关爱每一个群体,呵护每一名学生。对于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
保民生、暖民心,教育高质量发展来源于每一名学生的高质量成长。
科技创新篇
勇于创新 强核心技术
【原声回放】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的讲话
【教育答卷】
从“嫦娥探月”到“奋斗者潜海”,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到“九章”量子计算机,从构建“天眼”仰望星空到极深地下实验室探寻宇宙暗物质奥秘……近年来,高校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的生力军,着眼于破解制约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奋战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第一线。
“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也在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高校为促进发展大局提供技术支撑。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号”任务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和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关键技术。其中,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为此次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激发了高校科研内生动力。当前,不少高校已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主战场。
北京大学鼓励“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整合力量深入开展生物、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科研任务……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自主创新,高校鼓点正急,步伐正紧。
集成电路被称为电子产品的“心脏”,是所有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问题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释放人才创新潜能,2019年,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北京科技大学对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等不同的研究类型进行分类评价……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落地,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北京化工大学在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体系中,制定了围绕技术开发和转化环节的专利分级、资产登记、减半计税等一系列激励制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约成立“大飞机创新谷联合实验室”,共谋中国商用飞机发展之路……
近年来,高校以不到全国10%的研发人员、不到全国8%的研发经费,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了60%以上的重大科研任务,包括“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等;建设了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高层次人才占到了60%以上。一项项科技成果聚焦“四个面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着高校力量。
脱贫攻坚篇
攻坚克难 立发展之志
【原声回放】
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不能让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要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教育答卷】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扶贫先扶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积极作为、勇担使命,用真心实干推动了山乡巨变,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扶贫成绩单。
补齐教育短板,夯实脱贫攻坚根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扶贫的关键目标。
3年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劝返小分队”走了9天,用19张火车票、往返万余里,从新疆找回了王雅婷三姐弟。如今,就读于杨家沟小学三年级的王雅婷总和家人说:“学校真好!”
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一支支劝返工作队的出现,让许许多多像王雅婷一样的孩子,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
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约60万人降至831人,其中20万名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我国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
3700多万名学生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受益;500多万名在校生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补助标准。日前,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前下达2022年学生资助补助经费预算,总计超544亿元。
为了让学生安心上学,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重点加强两类学校建设、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如今,乡村最美的建筑是学校。
教育扶贫,实现了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战略部署下,教育部直属系统参与援疆、援藏、援青、定点扶贫、滇西扶贫等16个项目,共选派援派干部人才1000多人次。教育部援疆人数位列中央国家机关之首。
跨越山与海的距离,许多高校精准对接贫困县实际需求,探索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扶贫路子。
在南京大学的帮助下,云南省双柏县爱尼山乡决定“靠山吃山”,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如今,全乡种植中药材达5万多亩,带动185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尽锐出战,把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与贫困地区扶贫短板结合起来,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传播到贫困地区去,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以职业教育和培训为重点,以就业脱贫为导向,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设备超过18亿元,共同组建职教集团(联盟)99个,就业技能培训14万余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6万余人,创业培训2.3万余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不仅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基础工程,更是教育振兴乡村的底线任务。
2021年初,教育部将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覆盖对口联系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帮扶指导力度。
此外,教育部深入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进一步常态化,持续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教师发展篇
坚定信仰 映育人初心
【原声回放】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教育答卷】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自2008年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建立以来,校长张桂梅已帮助1800多个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教育改变了命运;当疫情来临时,已是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毅然走向抗疫第一线;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最为自豪的,是“没有一人因为残疾成为社会的包袱”……
或在乡村默默坚守,或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新时代的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教师总数已经达到1792.97万人,同比增长3.52%,有力支撑起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夯实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2018年1月,《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描绘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教育,是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
“十三五”期间,国家安排28亿元支持38所师范院校建设,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6所部属师范大学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7万多人。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实行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乡村教师在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留下来扎根乡村教育。”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大王镇中庄小学教师姚玉捧说。像姚玉捧一样,在全国,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着力加强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培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培训教师校长超过1700万人次;“特岗计划”实施16年来,已为中西部地区乡村学校补充特岗教师103万人;“优师计划”启动后,每年将为832个脱贫县以及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近万名本科层次师范生。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截至2020年底,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原连片特困地区县全面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约8万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129.8万人。“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投资超过200亿元,支持建设了40多万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职业院校教师,是我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让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优化教师发展环境,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深化教师管理改革。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双减”篇
行稳致远 促优质均衡
【原声回放】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教育答卷】
“‘闯关’游戏很好玩、很有趣。有一道有关借书的题目,可是费了我一番脑筋呢。”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小学二年级学生宋元希所说的“闯关”并不是真正的游戏,而是一次学业测评。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以雷霆之力,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学生减负正与打造高效课堂、改进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与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校内减负提质,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强化。从学校到家庭,一场“作业革命”正悄然发生。
“数学作业是通过收集本班同学近期视力情况与上一年视力情况,自行查阅资料,从中探究中学生视力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山东省青岛市超银中学镇江路校区数学教师王鹏介绍,在统计的过程中,学生可运用统计方法中的相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作为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各地各校在作业质量上做“加法”,在数量上做“减法”,重新审视、不断提高作业的育人作用。
课堂质量提升,为“双减”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2021年9月1日,全国的中小学生迎来了不一样的新学期,走进了学校生活的“新天地”。北京市密云区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张晶晶在原本4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专门留出15分钟给孩子们完成作业,消化课上学习的新知识。
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让学校真正成为了全面育人的主阵地。
学生们也惊喜地发现,每天下午有丰富的活动课程;作业不用带回家,教师每天当面批改;不出校门就能接近艺术、体验科技、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自此,家长接送之“难”、学生看护之“忧”得到有效解决。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部先后印发5个文件,对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作出规定。这“五项管理”是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以科学的教育观彻底扭转家长的“教育焦虑”,促进中小学生在科学引导下茁壮成长。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治理培训乱象,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总纲领,一系列配套文件密集出台,基本建立起“1+N”政策制度体系,关紧了制度的“笼子”,监管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如今,在各方努力下,长期存在的校外培训乱象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截至今年2月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为87.07%。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公平发展迈上新台阶,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取得新突破,教育综合改革激发了新活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统稿:记者 张东 采写:记者 胡茜茹 苏令 徐倩 焦以璇 董鲁皖龙 王家源)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2/2022_zl08/202203/t20220315_60745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硬核”抗疫 高校给力
下一篇:二〇二一,教育前进的鼓点如此激越
最新加入
我区2025年普通高...
2024-11-26关于对南宁市西乡塘开...
2024-11-26广东省基础教育集团化...
2024-11-26关于广东省2024年...
2024-11-26关于2024年全国青...
2024-11-26关于2024年广东省...
2024-11-26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2...
2024-11-26关于国家语言文字关键...
2024-11-26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更改...
2024-11-26
热门资讯
襄阳市老年大学:大疫...
2020-07-17中国传媒大学音创未来...
2020-04-14海峡头条荣获福建省电...
2020-04-14IBIE国际商务形象...
2020-04-14汇聚校友力量 聚合发...
2020-04-14点亮心灵的希望之火 ...
2020-04-14在职硕士,博士真的不...
2020-04-14连续三年参加金砖盛会...
2020-04-14外教约翰·刘易斯(J...
2020-04-14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
2024-11-25